我國是文明古國,土地養(yǎng)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都把土地當成是命根子,大家希望死后能入土為安,正因如此,土葬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喪葬形式,先人離世后,親人會為其梳洗讓其整齊地離開世間,并將其放在棺材內(nèi),安葬在地下,并在地表堆上小土堆 ,有人很奇怪棺材已經(jīng)在地下了,弄個小土堆是否多此一舉呢?
其實背后靈有玄機。
一、方便祭祀 :禮記中有記錄,孔子父親在他年幼時就離世,孔子大了后想去他父親墳墓上去祭祀,找了很久沒找到,最后在村民的指引下很久才找尋得到,為了今后尋找方便孔子在父親墳墓上添加了泥土形成一個土堆,表明它是墳墓
二、身份象征:在《禮記》中指出,周朝時,墓上就已經(jīng)加了墳頭,根據(jù)官職的大小來決定墳頭的封土面積,官職越大,封土就會越大,趙靈武王的墳墓就如同一個山丘般大小,皇帝的陵墓更是直接依山開鑿,顯示自己生前的顯耀地位盜墓賊進行盜墓時就會根據(jù)墳頭的大小,從而判斷逝者的身份
三、溝通的橋梁:在古人認為,人在離世后將會進入陰界和親人從此陰陽兩隔,但利用墳頭卻可以起到溝通的作用,清明,中元節(jié),寒食節(jié)等節(jié)日的到來后,人們就會拿著紙錢去墳前燃燒將其送給陰間的先人
四、有主的宣示:如果墳前沒有土堆可能是生前沒親人,被人草草的安葬在土地里也可能是生前壞事干盡死后不讓厚葬或者沒名分還可能是無主的孤墳沒人修繕維護,墳頭的土壤流失反而有墳頭的墳墓,其實是有主的宣示,表明家族的香火旺盛,小土堆背后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
五、防止野獸叼走尸體:古時候人口沒這么多,老虎,狐貍等肉食動物很多,很容易被叼走